在“建立首个低碳生态示范市”的承诺面前,与能耗、污染、排放紧密关联的深圳零售业界走到了前面。实际上,不少深圳商家早几年就已经未雨绸缪,花大力气进行“节能减排”让自己在今天占据着有利的位置;有商家还处于观望状态,想弄清楚打造低碳城市的深度和范围后再作打算;而更多的商家则是热炒“低碳生活”概念,期望能从巨大市场中获取商机,分享低碳盛宴。无论商家的选择是怎样,消费者的姿态又是如何,低碳的步伐向深圳零售业渐行渐近。是迎合、是调整、还是把握先机先发制人,时间会让这个答案露出真实的面目来。
尽管低碳成为深圳打造环保城市的一个重要筹码,不过,消费者要刻意选购低碳商品并不是特别容易。记者走访深圳各大超市、卖场发现,除了节能灯等少数产品是显而易见的低碳商品外,基本上没有一件商品标明自身是“低碳商品”,也没有相关的碳排放标识。询问营业员也大都对低碳商品一头雾水。有消费者说,“低碳倒是听说过。但哪些是低碳商品?这个还真不知道。”
深圳国美总经理章卫兵说,低碳是去年下半年才兴起的话题,跟我们生活到底有多大紧密的联系,很多消费者还很抽象,大家更多停留在工业、制造方面的概念。如果延伸到消费链,那其实非常多。零售企业,更多是讲环保和健康概念。虽然家电目前还没有低碳这个说法,但它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节能。
不过,低碳概念的具体和低碳商品的抽象给商家及消费的人带来了盲区。有消费者和记者说,不少企业拿低碳说事。但这种惠及民生的事情,有的厂商却流于表面噱头炒作,或者成为追求额外利润的利器,或者扭曲了低碳的原意,成为消费者的负担,没有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动辄打出高价格吓唬人,动辄利用低碳的公益宣传给自己贴金,甚至把原本不属于节能减排的商品都列入低碳范畴,甚至这边低碳那边则“造碳”。在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洪涛看来,目前所谓的低碳超市并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很多企业在推行中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盲目性,缺少一个约束的行规。
在记者的走访中,深圳商家们对低碳话题显得积极但又极其审慎。在业界看来,他们是低碳生活的提倡者与承担者,怎么样才能避免“雷声大雨声小”现象,消费者又怎样才可以免遭商家的“消费劫持”,这里面大有文章可讨论。
“不要盲目跟风去炒一些虚无飘渺的概念,零售业的发展从来都是靠脚踏实地得来的。”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告诫深圳零售业同行,一些大型超市卖场热炒低碳经济是带有营销的目的性,有的想占领这个未来新兴市场的制高点,有的想通过这一些营销事件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也有的纯粹借一下东风,来提高商品的销售量。无论动机如何,说到底,打造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商家还是要量力而行,不要人云亦云,踏踏实实经营好自己的企业。
“低碳”并非针对某一类商品,而是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在日常消费中处处可见。有关专家觉得,只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符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要求的商品,都可归入低碳商品的行列。如节能灯、夜灯、竹筷、L E D彩电、石头环保纸(以石灰石为原料)、手帕、充电电池、环保袋等均属此列,甚至由于包装简洁由此减少豪华包装过程中的碳排放的简装商品,也可算是低碳商品。
低碳环保是未来城市生活发展的大趋势,值得提倡更值得探讨。到目前为止,低碳经济给人的感觉只是一个概念,如何落到真实的生活,跟我们所有人真切接触这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一是靠有关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延伸下来的具体细则,二是靠将这些措施实施开来的众多商家以及消费者。我个人觉得,政府有关部门一定要看见我们国家的实情,在经济实体还没做好充分准备之前绝对不能随意全面铺开,毕竟温饱、小康是现在生活形式的主流。当然,大型超市卖场这些大企业作为行业风尚的倡导者与先驱者,有能力的话应该先行一步,它们的这些行为值得鼓励与扶持。
对于深圳的超市业来说,低碳生活一直都在进行着,只不过之前的名字叫节能减排,具体的操作方式是推广应用绿色照明来达到节能目的。据记者了解,早在2008年,深圳有关部门就“建设节能深圳”项目组织过多场会议,探讨绿色照明工程及白光LED固态照明光源的现状和未来等议题。
家乐福大中华区CEO罗国伟向外界介绍,家乐福迄今为止已投入2.5亿元资金用于门店节约能源改造。家乐福华南区公关经理李嘉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通过节能减排方式能达到三赢的效果:商家减少经营成本,消费者不用担心费用的转移,从整个社会来看节省能源的效果明显。
据记者观察,在深圳众多新型节能店中,商家在照明、空调、热能回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节能措施。例如改善照明灯带,减少灯具的数量,取消生鲜区的日光灯带;逐步更新空调冷冻机组和冷冻冷藏设备,回收冷冻冷藏设备的热水,用于生鲜区的热水加工和场地的清洗;启用免费制冷系统,在过渡季节时使用室外较低温度的空气,降低室内温度,避免过度使用空调机组;为增加顾客购物时的舒适感,门店里安装了布袋风管系统,自动控制并减少室内二氧化碳量。
原本与超市百货不太搭边的家电卖场也开始尝试低碳。日前苏宁刚刚在深圳金光华建立全国首个精品店。据商家透露,精品店的装修费用成本明显比普通门店高出一大截,因为应用很多可回收利用的环保材料,不过从长远看还是划算的。
对消费者而言,从2008年开始的禁塑令似乎是低碳概念最直接和有力的倡导。来自深圳各大超市百货和家电卖场的统计表明,这个举措在政策的“干预”下收效明显。
不过,禁塑令在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只做到“独善其身”,并不能阻止消费者从别的方面去消费这些与环保相违背的塑料袋或者包装袋产品。
深圳某本土超市负责人向记者表达了这种困惑:“虽然禁塑了,但是各大超市卖场在生鲜区域还是提供透明小袋子,很多人把此当成塑料袋的替代品。虽然我们会提醒市民节约,但是无法强制每次只能用多少个。我看到不少消费者一扯好多个,有的还直接带回家。这边禁止那边开源,属于典型的头痛治头行为,治标不治本。”商场方面坦言。
该超市负责人进一步表示,现在虽然对塑料袋噤若寒蝉,但是供应商照样有能耐“浪费挥霍”。比如说,现在时兴的独立包装,有的食品大袋子套小袋子,然后还要包上一层塑料薄膜。这种包装十分受消费者喜爱,看上去似乎越多保护层越卫生,其实未必如此。“对商家来说很无奈,很多是厂家的产品,我们更多是被动的,这样一些问题我认为是被消费者惯坏的。
在国内,除了官方一直以来倡导节能减排外,民间方面也有更多的呼声对环保与低碳生活表示支持。例如我国央视著名主持人芮成钢,通过身体力行购买碳排放额度,来抵消自己乘坐飞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这样生活方式渐渐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与推广。
对于市民来说,低碳生活包括了衣食住行每个方面。“不穿裤子”活动除了吸引眼球外,还传达出商品跟能源耗费之间的因果关系;环保的人表示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最好的方式是减少开车的次数;环保材料与技术的发展可以令我们的住宅夏凉冬暖,减少能量的耗费。
不少深圳商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明确说支持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觉得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有着一脉相承的连贯性。但也有业内的人表示担忧,众多商家是低碳生活的提倡者与承担者,怎么样才能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现象,消费者又怎样才可以免遭商家的“消费劫持”,这里面大有文章可讨论。除了商家自律外,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出台相关的细则来进行规范。低碳生态城市的打造,无论对消费的人还是商家来说,都应该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不能厚此薄彼。
一些市民和记者说,逛完超市卖场之后,会不经意地受到商家关于低碳概念的感染,有意识地把家中灯泡换为节能灯,把空调温度调低两摄氏度,减少看电视时间,用洗脸盆接水洗脸,有时甚至都不用洗衣粉。
依赖“电”而生存的家电卖场,在低碳话题上同样大做文章。深圳国美总经理章卫兵和记者说,最近深圳整个家电市场正在进行空调的“大清场”,能效比二级以上的空调开始停止进货和销售,厂家也没有库存了。他认为,不论空调、彩电还是冰箱,上游制造厂家一直通过销售渠道商极力推广节能技术和新品,这是一个逐步的演化过程。商家和厂家节能意识越来越强。低碳成为深圳市民选择家电除了价格以外最重要的因素。
章卫兵留意到,最近深圳消费者很在意很多关键参数,对节能方面的关注很多。LED、蓝光技术等,这些都是低碳概念在起作用。
在清退低能效电器的同时,有商家则直接把节能产品贴上标签请进卖场。日前,苏宁亮相其首家节能产品超市试点。在这里,出现了用再生纸制造的铅笔、笔记本、复印纸等多种文具用品。电器卖场也开卖文具用品?商家向记者解释,节能文具是响应此番“节能产品进超市”其中的一个品类。据悉,此次进入销售目录的节能产品涉及21个品类、300余型号节能产品。依据“贴近百姓生活、带动绿色消费”的原则,以居民生活消费领域为主的产品,包括家电、节电节水器具、新能源产品等为主,然后进入专区销售。
据记者了解,此次节能产品超市试点有来自政府层面的专项资金扶持,产品对终端消费者以低于市场同期、同品质价格进行销售,最终受益人为广大购买的人。据悉,像市场价4670元的一款西门子三门零度冰箱在节能专区价格为4299元。不仅如此,节能产品的优势在节能标贴上都一一说明,消费的人在购买家电产品时能够一目了然。
对于门店进行升级改造所投入的资金,华润万家公共事务部总监刘岫军表示,“大概两三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而且这些节能设备能在以后的经营中继续发挥节能减排的效用。”
对于中小超市的经营者来说,他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升级改造来提升个人的竞争力,但是他们算下来,成本的巨大投入可能给公司能够带来沉重的负担。
一位拥有几间社区超市的老板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大型超市公开的资料来看,每个门店的节能改造成本平均需要200万元,小超市打个折都大概需要100万元,这对于中小超市来说基本上就是一两年全部的赢利。这样的负担对于大型超市的财务来说不算得上什么,但是对现金流紧张的小老板而言,如此大的投入无疑是自寻烦恼。况且,具有自有产权的大型超市卖场还能得到政府相关的补贴,而中小超市经营者只能是望洋兴叹。而据一位消息灵通的人偷偷表示,大型超市对节能减排宣布的数据只是单方面的,并没有正真获得权威部门的核实。最近,某大型超市连锁店打造了节能示范店后本来要在全市所有门店全面推广节能设备升级改造计划,但是示范店的经营效果并不理想,投入产出比与设想相差甚远,因此这个计划已悄然被叫停。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商家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政府有关政策的落实,实际上在往后的经济活动中,大规模的公司得到的是某些政策的扶持与倾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场面经常上演。
在不少深圳超市卖场派发的单张中,“低碳生活”赫然作为宣传语与销售卖点。记者在一家大型超市看到,一些节能灯、环保袋也被贴上绿色环保产品标签,但是价格一点也不绿色。同时,跟低碳沾点边的竹盐竹碳类产品被放在促销的显眼位置上,被冠以“低碳商品”售卖。超市里的有机商品由于天然性比较高,因此在众多的促销人员口中,这些商品俨然是低碳经济的代言者。
对深圳老百姓而言,低碳等于贵吗?为什么只提倡贵的低碳生活?在记者正常采访中,不少花了钱的人商家只提倡贵的低碳生活方式表示质疑。
在超市里正在选购蔬菜产品的顾客张先生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低碳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但是现在很多商家都以低碳作为商业包装卖点。像是有机食品,价格比普通同类食品要高出40%以上,而竹碳类产品更是因为打着环保的旗号,价格要比同类商品高1-2倍。作为市民,我是很支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为什么一提起环保或者是低碳商品,就要让我们消费者承受高昂的商品的价值?这会让我觉得有点反感,同时会给我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超市卖场所提倡的低碳生活只是一个营销的噱头,低碳生活是什么他们并不了解,这对于真正低碳经济的发展没有起到太大的推动作用。”
深圳国美总经理章卫兵则觉得,从家电品类看,目前符合低碳概念的产品是高能效比的节能产品。但是上游厂商成本高而导致终端价格高,并非商家借低碳炒作,因此重点是上游研发技术的成熟让成本降下来。
打造低碳生态城市,对于众多商家来说有点无所适从,因为对他们来说模仿复制可能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而对于创造、超越他们总会谨慎行事。
据记者观察,此前沃尔玛曾在北京开出首家新型节能环保店,店内系统化地应用LED节能灯、EMS灯光控制管理系统以及制冷系统中采用高效压缩机、压缩机变频、空调水泵加变频等节能措施。这跟沃尔玛在美国建立的多家能效样板超市思路基本相同,可以说,北京节能型环保店的成功是建立在美国沃尔玛节能店成功的经验之上的。永旺华南商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折口史明也表示,现在吉之岛的很多节能环保办法来自日本同行企业的经验。他透露,企业曾经想将垃圾分解机器引进到中国来,但是与相关的法规有所出入,最后没有成行。
实际上,深圳不乏外资商家。他们在外国其实早有低碳模式的成熟经验,这能否顺利复制到深圳?“低碳生态城市的建立与低碳生活方式的打造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众多商家也不断地在吸收与学习。”华润万家公共事务部总监刘岫军说,低碳是一个很专业的名词,但又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真实的生活,同时也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去推动其发展。对于商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互相分享成功的经验,可以用讨论加实践的方式去进行验证。
“内资超市须抢话语权。”还有业内人士提醒,目前玩低碳,外资超市已走在内资超市前头,若内资超市再不重视,可能失去先机,让外资超市在行业标准制定上抢占话语权,内资超市只能被牵着鼻子走。
让各大超市感到尴尬的是,关于一些低碳产品的倡导可能会贻误商家自身的盈利机会。
“水果达人”李小姐和记者说,她每天不能离开水果。不论是当季出产的时令水果还是温室栽培或者远道运输而来的,只要自己想吃,她都会大方地买下来品尝一番。不过,在朋友关于低碳的介绍之下,她开始选择应季水果,不买反季节水果,“因为大棚种植水果会消耗大量能源。”一些“环保型”市民还认为,“连少吃一顿肉也是环保,因为畜牧产品的生产比蔬菜会耗费更多的能源,少吃0.5千克的肉,可减排二氧化碳700克。”甚至有人直言:“不吃肉就能减排,1头牛=50吨玉米。”
尽管目前这些低碳族会被人指“作秀”,这主要是长期生活方式的惯性使然。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任何一种理念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必定带动周边人一起为环保低碳经济贡献力量。不过,来自超市卖场的表情则很复杂。深圳某本土知名超市的公关经理说:“商家一方面宣扬绿色食品,一方面又不可能会宣传不吃肉的理念,这样是自己扇嘴巴。”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私下表示,如果真的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那么只吃素不吃荤是一个常理,超市卖场直接关门算了。作为商家来说,寻找卖点是营销手段。不过该业内人士也承认,低碳经济对于商家来说是把双刃剑,在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很多时候不能兼备,所以只能选择避重就轻的方式去经营。 (作者:卢亮)
商讯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